關注微信

掃描二維碼
微信關注

首頁 > 疾病信息 > 脈痹介紹

脈痹疾病

就診科室:
[皮膚科] [皮膚性病科]
相關疾?。?/dt>
相關癥狀:

疾病介紹

脈痹是指以血脈癥狀為主的痹證。臨床表現為有不規(guī)則的發(fā)熱,肌膚有灼熱感、疼痛、皮府或見紅斑,多因血虛,以寒濕邪留滯血脈所致。

病因

脈痹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有的醫(yī)家根據《素問?痹論篇》所說“以夏遇此者為脈痹”,從而認為脈痹為熱痹,如《醫(yī)宗必讀?痹》就明確指出:“脈痹,即熱痹也?!睆臒嵴撈洳∫虿C。就臨床實際來看,脈痹有因為感受熱毒而致者,但不皆因熱而致,還有其他諸多內外因素,如寒濕侵襲、跌仆損傷、久行站立、久病繼發(fā)等。其臨床表現也與熱痹不同,不應將二者混在一起,而須加以區(qū)分?!端貑?痹論篇》在論述痹證時有五體痹與五臟痹之分,脈痹屬于五體痹之一,也就是說其病變主要在于肢體。脈痹與五臟痹中的“心痹”具有病變上的密切關系,“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庇捎谛闹餮},故脈痹病久可能會影響及心,導致心痹。這也說明脈痹與心痹是有區(qū)別的,其病位、臨床表現、病情輕重不同。歸納以上論述,可以認為脈痹發(fā)病有內外之因。外因有寒濕、熱毒之異;內因有實邪之阻痹,如寒痰熱毒,有正虛瘀痹,可因氣血陰陽之虛而致。病位以肢體血脈為主,其病機主要在于血凝不流,血脈阻塞。

癥狀

脈痹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素問?痹論篇》指出痹“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可認為是對脈痹病機的最早闡述,認識脈痹應抓住“血凝而不流”這一主要病機?!端貑?五臟生成篇》提到“凝于脈者為泣”,以致“血不得反其空”,可引起“痹厥”,有助于進一步認識脈痹的機理。唐代醫(yī)家王冰在注釋時認為:“泣,謂血行不利??照?,血流之道,大經隧也。”說明血瘀痹阻于較小脈絡,以致難以返流于大的經脈,引起經脈痹阻,進而發(fā)展,還可以引起手足逆冷。清代何夢瑤《醫(yī)碥?痹》提到“血脈不流而色變”也是對脈痹病機的闡述,并且指出:“外感之風寒濕能痹,豈內生之寒濕獨不痹乎?”認為內生之瘀血、痰飲亦可致痹,“死血阻塞經隊,則亦不通而痹矣?!?

檢查


脈痹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鑒別

脈痹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①風寒濕邪阻滯血脈所致的痹癥。出《素問?痹論》。證見皮膚變色,皮毛枯萎,肌肉頑痹等。治宜導痹通脈,用導痹湯、人參丸等方。


②指熱痹?!夺t(yī)宗必讀?痹》:“脈痹,即熱痹也?!?


③指心痹?!栋Y因脈治》卷三:“心痹之癥,即脈痹也?!?


并發(fā)癥

脈痹可以并發(fā)哪些疾???


脈痹的臨床表現在古醫(yī)籍中有散見記載,應注意從臨床實踐中認識總結。就臨床觀察而言,最為常見的是相應部位出現疼痛、麻木、蟲蟻爬行感或腫脹等癥。疼痛是脈痹血瘀的主要癥狀之一,或輕或重,初發(fā)較輕,病久加重,晝輕夜重,有隱痛、脹痛、麻痛、冷痛、灼痛等不同感覺,或呈痙攣性疼痛,甚至發(fā)生劇痛。血瘀可導致相應部位出現異樣感覺,麻木、蟲蟻爬行感乃“榮衛(wèi)之行澀”所致。血瘀則津停,血不利則為水,瘀甚則肢體腫脹。瘀阻血不得養(yǎng),陽氣不得通達溫養(yǎng),則肢體乏力、發(fā)涼畏寒,熱毒所致或瘀久化熱者則局部有灼熱感。脈痹患者出現局部色變,或青紫、紫紅,或蒼白,或局部脈絡迂曲怒張。瘀甚病久,可致局部血脈觸之粗硬腫痛,或觸及到條索樣腫脹的脈絡,均血瘀之征。病重失治,也可導致患處發(fā)生潰爛、壞疽。脈痹患者脈象多澀,或無脈,亦為瘀征,應注意寸口脈、趺陽脈、太溪脈等處的切診。脈痹發(fā)病或急或緩,病程或短或長,但多數患者病程較長,可達數月或數年之久。在出現脈痹血瘀癥狀的同時,由于病因的不同,患者的體質狀況不同,還伴有與之相關的其他癥狀,應注意結合辨析。


預防


脈痹應該如何預防?


     瘀阻不通則痛,瘀阻津停則腫。本例患者以右下肢腫痛為主要表現,未見其他臟腑病變之形征,病變在于肢體,其痛具有瘀血為患的特點,且伴舌暗脈澀之瘀征,故從脈痹診治,從血瘀辨析?!督饏T要略?水氣病》篇提出“血不利則為水”,《血證論?腫脹》指出“瘀血流注,亦發(fā)腫脹”。瘀為病本,腫乃繼發(fā),故以活血化瘀為主,適佐利水之品,“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而能收到較好效果。


治療

脈痹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脈痹的治療總以通為原則,主要應從瘀論治,以活血通脈為大法,但須明析病因,詳細辨證,或結合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以扶正,或結合散寒、清熱、解毒、祛濕、化痰諸法以驅邪,共達通脈之功。有些脈痹病情復雜,往往多證相兼,故應注意多種治法的配合運用。    治取益氣活血、化瘀利水之法。方用補陽還五湯、活血效靈丹、當歸芍藥散合方加減。處方:當歸30g、丹參30g、制乳香8g、制沒藥8g、茯苓20g、澤瀉10g、桃仁10g、紅花10g、水蛭10g、生黃芪30g、漢防己15g、川牛膝30g、地龍15g、延胡索10g、焦神曲15g。10劑,1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向全國2萬專家即時咨詢

我要提問

更多>>

推薦專家

李恒進

李恒進 主任醫(y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301醫(yī)院)

皮膚科

擅 長:

皮膚病性病、老年性皮膚病、皮膚美容[詳細]

更多>>

推薦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