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疾病
疾病介紹
-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是一種罕見的高度惡性的腫瘤,以四肢的深部軟組織為主,主要經血行性轉移至肺。
病因
-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發(fā)病原因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組織起源有副神經節(jié)、施萬細胞、化學感受器、腎素產生細胞和骨骼肌源性等幾種假說,大多數(shù)研究支持肌源性學說,但亦有學者持不同意見(Ordonez 1999)。WHO(1999)分型中將其歸為其他類。
(二)發(fā)病機制
腫塊多呈圓形、橢圓形或結節(jié)狀,常有不完整包膜,切面灰紅色,質軟,易破碎,常見出血壞死。
鏡檢以血管纖維分隔瘤細胞成巢狀為特征,呈腺泡狀結構、實心巢狀結構、花環(huán)狀結構3種形態(tài)。瘤細胞有透明胞漿細胞和弱嗜酸性顆粒狀胞漿細胞2種。HE染色可找到胞漿內PAS陽性的、抗淀粉酶的嗜酸性結晶體。電鏡下證實結晶物為高爾基體內形成的分泌產物。
免疫組化見部分desmin、actin、myoglo bin、MyoDl、myogenin為陽性,而S-100陰性。
Ladanyi等(2001)發(fā)現(xiàn)在腺泡狀軟組織肉瘤中由于存在較特異的染色體改變-der (17)t(X;17)(p11.2;q25)而使Xp11.2上的TFE3基因與17q25上的ASPL基因融合形成TFE3-ASPL嵌合基因。用FISH或RT-PCR方法檢測該染色體易位或嵌合基因有助于該瘤的診斷。最近,Ladanyi等(2002)提出一種針對TFE3基因融合點的特異性抗體,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細胞核中TFE3基因的表達情況來輔助診斷腺泡狀軟組織肉瘤。
癥狀
-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有哪些表現(xiàn)及如何診斷?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一般是在體檢或無意中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為緩慢生長的無痛性包塊,病程數(shù)月至數(shù)年不等,可伴潰瘍。3例患者分別見于大陰唇、右小陰唇和尿道口右下方,大小為2~4cm。
可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癥狀、CT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
檢查
-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應該做哪些檢查?
組織病理學檢查。
CT對診斷肺部轉移病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好,可見邊界清楚密度增高的結節(jié)或腫塊,增強CT可見腫瘤內彎曲和擴張的血管。腫瘤標志物檢查。潰瘍分泌物檢查。結合免疫組化檢查。
鑒別
-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由于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缺乏癥狀和緩慢生長,容易誤診為巴氏腺囊腫和顆粒細胞瘤等良性病變。根據(jù)鏡下腺泡樣結構、富含毛細血管的間質和特征性的胞漿內嗜酸性結晶,結合免疫組化和特異性的嵌合基因的表達,應該不難做出鑒別診斷。
并發(fā)癥
-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可以并發(fā)哪些疾?。?
合并感染。
預防
-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應該如何預防?
流行病學: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極其少見,好發(fā)于青春期。
預后: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預后差,往往在診斷時已有轉移。
治療
-
術前準備:術前多進高蛋白、低渣飲食,術前一周內不進多纖維食物,以保證在術后1周內不解大便,減少排便引起的外陰創(chuàng)面感染。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西醫(yī)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對局部外陰塊物,采用根治性外陰切除加淋巴結切除術多可獲局部控制。Shen等(1982)采用根治性外陰切除,右腹股溝淋巴結切除和左 腹股溝淺表淋巴結切除,術后隨訪2年,患者無瘤生存。何文翠等(1993)對1例合并肺轉移的患者先予氟尿嘧啶和硝卡芥(消瘤芥)聯(lián)合靜脈化療8天,外陰 局部潰瘍愈合,塊物明顯縮小,但肺部轉移灶無明顯變化。繼續(xù)原方案化療,并行外陰局部腫瘤切除術,術后第13天因急性重癥肝炎,肝性腦病死亡。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中醫(yī)治療方法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咨詢醫(yī)生
一.偏方
1.八珍湯加減。當歸、熟地、白芍各15g,川芎10g,黨參15g,白術15g,黃芪50g,澤瀉10g,天葵子15g,山慈菇15g。血虛者加雞血藤30g,首烏10g;脾虛納少者加山藥15g,陳皮10g,扁豆15g;若疼痛者加細辛3g,元胡20g。水煎服,每日1劑。
2.五味消毒飲加減。蒲公英、野菊花、地丁各15g,天葵子、金銀花各20g,白花蛇舌草15g,薏苡仁、僵蠶各30g,重樓、當歸、白術各15g,黃芪40g,蜈蚣10條。疼痛者加乳香、沒藥各10g;大便干者加大黃5g,肉蓯蓉20g;伴低熱者加地骨皮20g。水煎服,每日1劑。
3.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5g,柴胡10g,黃芩15g,桅子15g,澤瀉10g,車前子10g,生地黃15g,當歸15g,土茯苓15g,苦參15g,皂角刺15g,山慈菇15g,甘草10g,黃芪30g。局部疼痛重者加乳香6g,沒藥6g;瘙癢者加防風15g,白鮮皮15g,蛇蛻5g。水煎服,每日1劑。
二.驗方:
1.生地12g,白芍、當歸、柴胡、黃芩、山桅子、連翹、天花粉各9g,虎杖15g,白花蛇舌草、薏似仁各30g,防風、牛蒂子、川芎各6g。適用于濕熱下注型。水煎服,每日1劑。
2.川芎、當歸、龍膽草各6g,黃芩、山桅子、木通、天花粉、柴胡、澤瀉各9g、金銀花、全瓜蔞、石打穿各24g,白芍12g,生地15g。適用于肝經郁熱型。水煎服,每日1劑。
3.黃連、黃芩、黃柏、丹皮、赤芍、山桅子各9g,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各24g。適用于火毒熾盛型,水煎服,每日1劑。
4.草河車12g,紫背浮萍12g,忍冬藤15g,紫花地丁15g,虎杖15g,連翹9g,青橘葉12g,水紅花子12g,半枝蓮30g,半邊蓮30g,白英30g,蒲公英15g。水煎服,每日1劑。
5.地鱉蟾蜍湯:地鱉蟲、蟾蜍、大茯苓、豬苓、黨參各15g,白花蛇舌草、苡仁、半枝蓮各18g,三棱、白術各10g,莪術12g,甘草3g。水煎3次,分3次服。如無明顯反應可連服2―3個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