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痂癥狀
介紹
-
血痂是傷口或瘡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凝結(jié)而成的塊狀物,呈黑紅色,對傷口又保護作用,傷口或瘡口痊愈后自行脫落,強行掰落可能會導(dǎo)致流血。
病因病理
-
血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管破裂,皮膚粘膜出血后凝固的外觀。小血管損傷后血液將從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數(shù)分鐘后出血將自行停止,稱為生理止血。用一個小撞針或注射針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測定出血延續(xù)的時間,這一段時間稱為出血時間(bleeding time)。出血時間的長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狀態(tài)。正常出血時間為1-3分鐘。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即相應(yīng)延長,這說明血小板在生理止血過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漿中一些蛋白質(zhì)因子所完成的血液凝固過程也十分重要。凝血有缺陷時??沙鲅恢?。
癥狀檢查
-
血痂應(yīng)該如何診斷?
凝血因子血漿與組織中直接參與凝血的物質(zhì),統(tǒng)稱為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其中已按國際命名法用羅馬數(shù)字編了號的有12種。此外,還有前激肽釋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來自血小板的磷脂等直接參與凝血過程。除因子Ⅳ與磷脂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質(zhì),而且因子Ⅱ、Ⅶ、Ⅸ、Ⅹ、Ⅺ、Ⅻ以及前激肽釋放酶都是蛋白酶。這些蛋白酶都屬于內(nèi)切酶,即每一種酶只能水解某兩種氨基酸所形成的肽鍵。因而不能將某一知肽鏈分解成很多氨基酸,而只能是對某一條肽鏈進行有限的水解。通常在血液中,因Ⅱ、Ⅶ、Ⅸ、Ⅹ、Ⅺ、Ⅻ都是無活性的酶原,必須通過有限水解在其肽鏈上一定部位切斷或切下一個片段,以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這些因子才成為有活性的酶,這個過程稱為激活。被激活的酶,稱為這些因子的“活性型”,習(xí)慣上于該因子代號的右下角加一“a”字來表示。如凝血酶原被激活為凝血酶,即由因子Ⅱ變成因子Ⅱa。因子Ⅶ是以活性型存在于血液中的,但必須有因子Ⅲ(即組織凝血激酶)同時存在才能起作用,而在正常時因子Ⅲ只存在于血管外,所以通常因子Ⅶ在血流中也不起作用。
鑒別
-
血痂容易與哪些癥狀混淆?
血痂的鑒別診斷:
多形紅斑:口腔粘膜凝固充血(或有水皰)、糜爛、滲液、滲血(自發(fā)或激發(fā)性),以致唇紅部常有紫色血痂,當(dāng)病情未得到控制時,血痂層層加厚,狀如紫繭;口內(nèi)粘膜的病損可注意到涎液中含血跡現(xiàn)象;皮膚為靶樣紅斑;若系重型病例,除口腔、皮膚表現(xiàn)外尚合并有眼或陰部等處的損害。
預(yù)防
-
血痂應(yīng)該如何預(yù)防?
手術(shù)拆線后、碰傷、刀傷、燙傷造成的傷口在愈合時的結(jié)痂,都會感到奇癢無比,這意味著你的傷口很快就要好了,但人又忍不住結(jié)痂時的奇癢而用手猛抓,尤其小孩,此時更會下意識的狠狠抓癢,結(jié)果造成傷口滲血二次感染。尿囊素為皮膚愈合劑,具有局部麻醉作用,能助上皮增生,促進肉芽組織生長,促進創(chuàng)傷愈合,這一方面起到傷口的結(jié)痂保護,不致于抓癢;另一方面又會幫助脫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