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音頻 > 五官科 > 耳鼻咽喉頭頸科

家長給孩子掏耳朵要注意一些什么

收聽:3.47w 提示:本內(nèi)容不能代替面診,如有不適請及時線下就醫(yī)

一般的來說耳朵里面會有分泌物,這個分泌物老百姓叫耳屎或者耳蠶,我們醫(yī)學(xué)上叫耵聹,它是一個很正常的耳朵里面分泌的東西,這個東西這個耵聹不是沒有用的,它可以保護外耳道的皮膚。另外可以保護鼓膜使粗的顆粒毛毛什么的不太進入到耳道不會進入耳道,也就不會傷及到鼓膜所以它是有用的。另外對于細菌對于粉塵它會黏附到上面,所以不建議家長給孩子自己掏耳朵,你清除了這些東西以后清除這些東西的同時,會傷及到孩子的皮膚,耳道的皮膚受傷了以后會有炎癥,會引起毛囊炎,毛囊炎就是疥子了,就會引起耳朵疥子,尤其在夏天經(jīng)常洗澡、游泳,你耳道皮膚受傷了以后這細菌會引起耳疥子,實際上對耳朵不好。所以不建議,如果這個孩子的耵聹多了就在耳朵口上,有片片什么容易看到,我們家屬也可以用一些小的鑷子、鉗子,盡量干凈的情況下直視下就把這個口上能看到的東西,往外清一清是可以的,我們不太建議深處的這樣去清理,這樣會是傷到皮膚再往深處,如果孩子一旦一哭鬧一動會傷到他的鼓膜就更不好了。

相關(guān)音頻推薦
  • 一般的來說耳朵里面會有分泌物,這個分泌物老百姓叫耳屎或者耳蠶,我們醫(yī)學(xué)上叫耵聹,它是一個很正常的耳朵里面分泌的東西,這個東西這個耵聹不是沒有用的,它可以保護外耳道的皮膚。另外可以保護鼓膜使粗的顆粒毛毛什么的不太進入到耳道不會進入耳道,也就不會傷及到鼓膜所以它是有用的。另外對于細菌對于粉塵它會黏附到上面,所以不建議家長給孩子自己掏耳朵,你清除了這些東西以后清除這些東西的同時,會傷及到孩子的皮膚,耳道的皮膚受傷了以后會有炎癥,會引起毛囊炎,毛囊炎就是疥子了,就會引起耳朵疥子,尤其在夏天經(jīng)常洗澡、游泳,你耳道皮膚受傷了以后這細菌會引起耳疥子,實際上對耳朵不好。所以不建議,如果這個孩子的耵聹多了就在耳朵口上,有片片什么容易看到,我們家屬也可以用一些小的鑷子、鉗子,盡量干凈的情況下直視下就把這個口上能看到的東西,往外清一清是可以的,我們不太建議深處的這樣去清理,這樣會是傷到皮膚再往深處,如果孩子一旦一哭鬧一動會傷到他的鼓膜就更不好了。

  • 家長教育孩子要注意什么 收聽:3.46w

    堅決反對明明知道是做錯了,一個打、一個護或者明明沒做錯,父母之間有矛盾就歸罪于孩子,拿孩子出氣,這是絕對對孩子心理傷害最大的。孩子的教育要更理智、更正確,即使父母在發(fā)生了沖突、父母關(guān)系不好,甚至要離異,處在情緒各方面激動的情況下,可能忽視了對孩子好,有一方冷靜都會對孩子是個保護。

  • 清潔口腔最主要的就是刷牙。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大家認知力的提高,現(xiàn)在用到牙線其實牙簽也是一種口腔衛(wèi)生清理的一種東西。當(dāng)然現(xiàn)在說牙線可能還是對于牙齒的這個間隙清理最好的東西,在兒童中間也是一樣,一個是使用牙膏特別是我們提倡用含氟牙膏刷牙,第二個就是牙線的使用。但是一定是家長幫他用這個牙線的使用特別是對一些鄰面對于我們小朋友有一些塞的食物塞了以后用牙線進行清潔是可以的。

  • 身高的測量分三歲前和三歲以上。三歲以內(nèi)的孩子要躺著量,三歲以上的要量站高。 對于三歲以內(nèi)躺著量的孩子首先要讓他放松,躺到一個固定的地方,頭要靠近頭頂?shù)陌澹缓蟀押⒆訐е眱赡_并攏,再把腳垂直在一個平面上。三歲以上就要量站高,首先要站直,然后雙腳并攏,貼住腳后跟靠緊墻,然后頭抬直的量。 另外一般量身高要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方、固定的角度進行量高,并且要用直尺,三個月量一次,最好把量的身高數(shù)據(jù)記錄下來,這樣對整個生長曲線有一個評估。

    閆雅紅副主任醫(yī)師
    太原市婦幼保健院兒科綜合
    02:36
  • 嬰兒可以掏耳朵嗎 收聽:2.15k

    耳屎學(xué)名也叫耵聹,其實對人來說是有益的。 人的耳朵其實是分為三部分,外中內(nèi)。咱們所說的耳屎往往是由咱們耳朵的黏膜分泌的分泌物,還有上皮細胞的脫落、油性的東西混合而成的。一般是可以比如說阻擋一些外來的異物,或者是感染入侵,就是起到保護的作用,一般是不需要處理的。 但是有的時候會影響聽力或者有的時候在上呼吸道感染,合并中耳炎的時候,醫(yī)生來耳鏡看內(nèi)耳和中耳到底炎癥到什么程度這個時候就需要處理,但是不論是病理的還是平常正常情況下的掏耳朵都不建議家長自己進行,一定要到醫(yī)院耳鼻喉科由醫(yī)生來掏耳朵。

    孫巖峰副主任醫(yī)師
    武警總醫(yī)院兒科綜合
    01:21
  • 頻繁掏耳朵會導(dǎo)致的疾病有: 1、造成局部的充血 腫,甚至外耳道皮膚的損傷; 2、造成鼓膜穿孔; 3、引起外耳道炎; 4、外耳道濕疹; 5、引起中耳炎。